发布时间:2021/12/20 15:07:31 浏览:662 次
说起为什么要管理供应商,先讲个威利·萨顿的故事。萨顿在美国是个名人。他有名,原因有二:其一,这老兄在41年的犯罪生涯中,N次抢劫银行,总金额在200万美元左右,这可是快100年前的钱,放到今天应该过亿了吧,从无失手,当然最后一次例外;其二,这老兄被抓住后,记者问,“威利,你知道自己会被逮住,会坐监牢,那你为什么还要抢银行?”答曰:“因为那里有钱”。这句大实话让萨顿在美国彻底成了名人。
图1:威利·萨顿(1901–1980):美国有名的银行抢劫犯
相信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管理供应商了。在制造业,70%左右的产品成本来自供应商。对于零售、贸易、电商,这个比例只会更高。这就是说,假定产品成本是100元,大概70元是支付给供应商的。表面上看,供应商在赚我们70%的钱;实际上,他们在帮我们做70%的活儿,对那么多的供应链增值活动负责。
供应商与供应链只有一字之差。供应链的绩效,直接取决于供应商的绩效。离开供应商管理,供应链管理就无从谈起。所以,供应商不是简单的持币购物的对象,而是供应链的重要构成,需要更深入的管理。而采购呢,不但在花企业70%左右的钱,更重要的是选择和管理供应商,对那70%左右的增值活动负责,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力量。
有一次,我访问一个百亿规模的制造商,给他们培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,发现他们有七八十个采购员,平均工作经验只有两年多,很多是大学刚毕业。而他们的供应商呢,很多战略供应商都在海外,规模大,技术优势明显,供应链管理难度高,供应商关系复杂,不是这样的年轻团队所能应对的。供应商呢,基本上处于没管理的状态:交期长,价格高,质量也不稳定,整个采购团队疲于应付,催货成常态,按下葫芦起了瓢。
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很年轻,70后,白手起家。当我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忽视这70%的增值活动,为什么这样稚嫩的团队无力负责这么重要的业务时,他理解了,当场拍板招聘10个更资深的采购经理。在四线、五线城市,10个采购经理的成本大概每年也就三四百万,而这10个人到位了,在那40亿的采购额中挤出一滴水,一年可要省多少钱,还不要说供应商交付、质量和服务上的绩效改进。
这后面,其实也反映了一个共性问题:在很多本土企业,采购长期以来被视为持币购物,是一个花钱的职能,得不到足够重视,也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管理供应商,让供应商成为供应链的短板。随着本土企业的全球化,供应商和供应链也在全球化,管理难度上升,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。
在传统经济时代,供应商主要都在本土,集中在同一个行业,供应链的可见度高、可控性强。在过去的三四十年内,供应链在不断地全球化,变得更为复杂。就拿大家都熟悉的电子产品来说,加工、组装大多是在中国完成;关键元器件主要来自台湾、日韩和欧美;为元器件厂商提供生产设备的供应商集中在美日欧;给设备厂商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则遍布亚洲和北美。这是个典型的全球供应链。作为全球工厂,本土企业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,成为全球资源的集大成者。
供应链的跨度在增大、长度在增加,可见度和可控性在下降,受自然灾害、政治危机、金融风暴的影响也就更大。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芯片短缺,2011年日本地震后的电子元器件的短缺,在很多人心中想必还历历在目。2016年以来的关键元器件短缺,我们还在经历。
此外,金融危机后,供应商经过数度整合,议价能力增加,管理难度上升。技术发展也给供应链造成新的挑战:技术越发展,专业分工就越细,供应链也就越长,供应链的管控也就越困难。所有这些,都让简单、直观的供应链变得更复杂,相应地,客观上也要求公司加强供应商管理,以有效管理供应商资源、控制供应链的风险,就如图2所示。
图2:供应链的全球化要求供应商管理
随着供应链的全球化,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也在增加、危害也更大。佐治亚理工学院有一个研究项目,搜集了885个有过供应链中断事故的上市公司,比较中断前一年和中断后两年的公司绩效。研究结果表明,无论是销售额、股价还是营业利润,在供应链中断后都受到严重影响(如图3)。而造成中断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商没法供货,不管是因为天灾人祸,还是财务金融危机。如何系统地确认、管理和控制供应商风险,从而降低供应链中断的可能和风险,上升到很多公司的议事日程。
图3:供应链中断的影响深远
资料来源:Operations Executive Board
几年前,有三个大型本土企业,通过不同的渠道,先后向我问起供应链风险的管控。它们都是营收过1000亿的大公司,在各自的行业举足轻重。问题也一样:家大业大,客户和供应商遍布全球,任何供应链风险,不管是由金融危机、自然灾害,还是政治因素引起,其负面影响都会被无限放大,该如何规避?
对于这些本土企业来说,供应链风险管理薄弱,不光是因为没有风险管理,更重要的是没有系统的供应商管理:表现在寻源上,就是稀里糊涂选了些高风险的供应商,为后续风险埋下了祸根;在后续绩效管理上,就是没有系统的绩效管理,对供应商绩效掌控不够,没法及时探知、应对供应商的绩效风险,就如盲人骑瞎马,不要说对天灾人祸,就是一般的供应链风险,也没有多少抵抗能力。
这三个本土企业问我,八成是希望我能空降一些全球公司的好点子,点石成金。但如果没有扎实的供应商寻源与绩效管理,多好的风险管理也是纸上谈兵。这就如你想长寿,就在长生不老药上打主意,却不愿吃饭一样。有一次我在北京乘出租车,见到的哥在车上供着如来、观音、财神三尊神像来保平安,但就是不系安全带,犯的也是同样的错误——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就是供应链风险管控的安全带。
是个企业都知道,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至关重要,所以把大约60%的时间用在战略寻源上,即找合适的供应商做生意。但是,供应商选来后,后续的管理不同,结果却大不相同。很多公司是有选择、没管理,供应商选来后的绩效管理很薄弱,甚至是没有绩效管理,结果是供应商绩效每况日下,战略寻源阶段的成果迅速消失,就如图4中①所示。这就如你考上大学后,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,把那些书都给烧了,三个月后让你再去考大学,还能考上吗?六个月、一年后呢?只能是越考越糟。
怎么办?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继续“考试”——两周一小考,一月一大考,保准你把那些有用没用的知识记得牢牢的。这就是图4中②所示的供应商绩效管理,通过定期统计供应商绩效,及时采取改进措施,来维持和提高供应商的绩效。但“考试”的效果有限,就如体育运动中不能以赛代练:考试可以维持成绩,或许可以提高些许,但能不能把一个三本的孩子考进清华北大?不可能。你得教给孩子点新东西,这就是图4中的第③种情况,即在供应商协作和集成上下功夫。
供应商协作和集成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,督促和帮助关键供应商,通过精益生产降低生产成本、通过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、通过价值工程/价值分析在设计上降低成本。三管齐下,进一步把产品和供应链的总成本降下来。就拿供应商的早期介入来说,关键供应商早期介入我们的新产品开发,不但吃了很多苦,受了很多罪,但也练就一身本领。
就拿我的老东家来说,现在一家营收80多亿美金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,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的标杆,就跟当年上了IBM的船,跟IBM合作开发有关:直到今天,IBM一直是半导体技术上的领头羊。我的老东家跟IBM合作研发,为满足IBM的要求,吃了很多苦,受了很多罪,克服了众多挑战,同时也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。苹果的供应商也是。以前乔布斯在发行新的iPhone时,台下经常有供应商的老总失声痛哭:为了达到苹果的严苛要求,供应商不知吃了多少苦。但同时,成为苹果的供应商也意味着很多,这也为成为华为终端、OPPO、vivo和小米的供应商扫清了道路。
图4:战略寻源以后怎么办?
图片来源:Operations Executive Board
再想想,一个优秀的供应商是怎么养成的?鲜有例外,都是跟要求最高的客户长期合作的结果,是供应商管理、协作、集成的结果。很多企业习惯性地抱怨现有的供应商不够好,一直在找新供应商。可别忘了,你是没法光通过选择得到好供应商;你还得通过管理,特别是对关键供应商的深度协作、集成来开发好供应商。这点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讲到。
如果说战略寻源是给供应商绩效打好基础,供应商协作和集成则是让供应商的绩效更上层楼。前者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谈判,后者则是推动供应链的高阶段降本(流程改进和设计优化),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来降低价格,因而更能持久。
过去成十年里,很多本土企业都进行了集中采购和战略寻源,取得显著的降本成绩,证明了采购的价值,但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对采购的期望。战略寻源和集中采购是一次性降本活动,比如当集中采购到一定程度,你就没法继续靠集中采购额来大幅降本。那更进一步的降本从何而来?公司必须得走上图中的③的路,即通过供应商协作和集成,推动高阶段降本,把成本拿掉以降价。
下面是一个汽车行业的例子,形象地说明了供应商协作和集成的价值。这个例子摘自戴维·尼尔森的书,它量化了上图中三种不同的供应商管理。在这个案例里,尼尔森选择一组汽车零部件,统计对象为日美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商,分析其采购价格在1992年到1998年间的变化。对于供应商管理差的公司来说,供应商把通货膨胀等都转移给采购方,6年间价格上升近17个百分点;供应商管理较好的公司能够部分遏制通货膨胀,但价格也上升7个百分点;而供应商管理一流的公司,除了能击败通货膨胀外,还能降本18个百分点。从最好到最差,相差35个百分点,对这组零部件来说,意味着10亿美金的节支差距。
图5:三种不同的供应商管理,三种不同的绩效
图片来源:The Purchasing Machine一书,Dave Nelson等著
在美国采购和供应管理界,尼尔森是元老级的人物。作为供应管理协会(ISM)的前主席,他先后供职福特、本田美国、迪尔、德尔福等公司。当他负责本田美国的采购部时,本田美国获得了美国《采购》杂志评选的“采购金牌”。本田美国获奖,主要得益于其一流的供应商开发体系和绩效改进,这个案例说的就是这点。
在这里,尼尔森也证明,日美的管理方式不同,供应商的结果也截然不同。案例中供应商管理最好的公司是一个日系车厂。该车厂强调供应商开发,即督促和帮助供应商系统提高质量、生产和管理体系,消除浪费;推进价值工程、价值分析,优化设计,从根本上降低成本,从而得以降低价格。这是深层次的供应商管理,要求双方深度合作、协作。
而美系车厂呢,长期以来与供应商敌意浓厚,相互防范,采购降本手段单一,主要是通过谈判降价,做利润转移的游戏。长此以往,强制压价使得双方关系势同水火,供应商利润薄如刀刃。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的研究报告表明,2009年,一半的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临倒闭。底特律的三大整车厂,尽管刮净了供应商的最后一个银元,还是没法和日系车厂竞争,通用和克莱斯勒的相继破产,也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讲完了上面的几幅图,我们明白,系统、深度的供应商管理是增加供应商价值、控制供应链风险必不可少的。在高度专业化的今天,没有全球一流的供应商,就不可能开发出全球一流的产品。本土企业如果要全球化,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,就必须全球采购,把世界上最优秀的供应商吸纳进来、管理好,这都离不开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体系。